邝贤忠(口述) 谢喜荣(整理)
我叫邝贤忠,已年逾古稀,从原马田煤矿退休快20年了,回想过去的一切,喜看矿山今天的新面貌,我最想说的一句话是:幸福不忘共产党,翻身不忘毛主席。
解放前,矿工倍受歧视。当时煤矿曾流传着这样一首口头禅:“十七、十八(岁)学做窑,二七、二八(岁)逞英雄,三七、三八(岁)平平过,四七、四八(岁)背竹筒(讨米)”。当时的煤矿工人称走窑汉,没有一点地位。矿工们的人身安全没有一点保障,工作劳动强度极大,工资收入特低。新中国成立后,煤矿工人从此翻了身,当家做了主人。
1953年7月23日,湖南省工业厅湘南煤矿总局正式接管了马田煤矿,命名为“湘南煤矿总局”,从此才彻底结束了该片区小煤窑的作坊形式,马田煤矿才逐步走上正规。建矿初期,矿区内满目疮痍。为了开发和建设好马田矿区这片热土,一批又一批有识之士、工人们来到这里,开山劈路、修路搭桥。当时这里的环境极度艰苦,建设者们住的是茅屋、茅棚,吃的是五谷杂粮,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利用小煤窑最原始的手镐落煤、人工装矸、肩拖高脚篓等开采方式,维持着简单的生产。但为了祖国的煤炭事业,他们呕心沥血,创造了财富,也付出了毕生精力,甚至不惜流血牺牲,才换来了咱们煤矿工人现在的幸福、安康生活。
到了50年代至60年代,矿工以“吃苦在前、享受在后”的精神激励自己,努力工作;70年代的矿工是以“革命加拼命、拼命干革命”的精神鼓励自己奋发工作;80年代的矿工以“工业学大庆”、学铁人王进喜为榜样去感染自己忘我工作。职工们那时干劲冲天,生产热情和积极性空前高涨,全矿有高仓工区、连山冲工区、桐子山工区、爱和山工区、芝兰冲工区、高泉塘工区等几对矿井,年产量一年上一个新台阶,从建井的40万吨、50万吨、60万吨的年产量,逐步提高到70年代的中期年产量达80多万吨以上。当时在全国煤矿系统曾流传着这样一句“远学大庆、近学马田”的美称。
回顾过去,面向未来,今非昔比,矿区的经济迅速发展,煤矿工人的待遇提高了,生活条件好了,矿区繁荣了。具体表现在矿区稳定,政通人和,治安、民事、刑事案件同比下降,职工生活水平和福利待遇不断提高。现在的矿工一般不愁吃穿,大部分职工住的是砖瓦房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,一部分职工还在城里购置了大面积的商品洋房和购买了私家车。如今煤矿的一些小市场也繁荣了,商品琳琅满目,应有尽有,任你挑选,矿工文化水平普遍提高,职工队伍素质已走向知识化、专业化、年轻化的道路。马田也从当初的几百名职工发展到现在拥有2万多名员工、家属的国有大、中型企业。所谓家大、业大、工作难度也大,虽然现在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,煤炭滞销,导致一些矿井单位效益差,职工收入相对偏低,但历年来,矿里的待遇还是向采掘一线员工倾斜,只要扎实肯干,一线职工月收入最高能拿到3000多元,甚至还有更高的收入。
作为米乐m6
老一辈矿山建设者,也要尽自己的能力,为矿区的经济建设和稳定和谐,发挥余热。同时更要密切地关心、关注自己曾经生活、工作过的矿山的成长和变迁,热爱养育过、培养过自己成长的这片热土。米乐m6
矿工只要能吃苦耐劳,扎实工作,同样有奔头,矿山的明天将会更加灿烂辉煌。
(邝贤忠,70岁,马田公司退休干部)
|